新闻动态

您的位置 > 首页 > 新闻动态

筷子文化

  

发布时间:2017-05-17

  

        筷子,中国古代叫“挟”、“箸”、“木箸”和“筯”。《礼记•曲礼上》云:“羹之有菜者用挟。”《广雅•释器》说:“挟为之箸。”汉字是从象形发展而来的,“箸”是由“竹”“者”相拼而成。不过这还不是筷子最早的“箸”体。《韩非子•喻老》称作“木箸”,此字既是“木者”又是“竹者”,从木为主,从竹为副,这大概是因中华民族较早的发祥地——黄河流域木多竹少之故吧。后来有一个时期,筷子又别称“筯”,唐陆羽《茶经》说:“火挟,一名筯。”至于这些名称后来为何演变而统称为“筷子”,现今尚难考证清楚。有人推测,这很可能与古代的“避讳”习俗和“谐音”有关。明《推篷寤语》记:“世有讳恶字而呼为美字者。为立箸讳滞,呼为快字,今因流传之久,至有士大夫间,亦呼箸为快子者,忘其始之”。明《菽园杂记》也说:“民间俗讳,各处有之,而吴中为甚。如舟行讳住,讳翻,以箸儿为快儿。”另外,《康熙字典》里也只有“箸”而无“筷”字。看来“筷”子从“快”从“竹”,大约问世于康熙之后。这个推断是否确定切姑且不论,但从字义上讲,叫“筷”比叫“挟”、叫“箸”、“筯”似乎更贴切些。筷者,快也,是颇能表达出中国人热食时的动作节奏和心情的。

58f5a45b3f973.jpg

        关于筷子的起源时间,大致可追溯到陶鼎之类用水煮食物的炊具问世之后。那时人们围鼎(锅)进食兽肉等,因汤水沸滚无法将食物拿出,就折树枝戳夹,久而久之,用木、竹刮削的筷子也就应运而生了。不过,从树枝、竹棍在陶锅中拨拌挟取烫食到筷子正式形成,可能经历了几百年甚至千年漫长的时间。夏商时期,中国出现了琢磨过的牙筷和玉筷。春秋战国时期,铜、铁问世,出现了铜筷和铁筷。汉魏六朝时期,制作出精美的木漆筷。稍后的隋唐时期,精致名贵的金筷和银筷脱颖而出。尔后直到当今,又先后出现了玻璃筷、电木筷、铝筷、密塑筷和不锈钢筷等等。

58f5a46920bb2.jpg

      有人说中国人“心灵手巧”,特别是中国的手工艺品十分精美,与中国将筷子作为餐具有密切关系。这恐怕不无道理。因为筷子构造极其简单,用它摄取食物全在于驾御的技能。小孩子从吃饭开始就学用筷子,他们从实践中揣摸体会出持筷的奥妙,久而久之,自然得心应手,也使手指技能更为发达。另外,由于筷子与人民生活关系密切,不少民间文艺作品也以筷子为创作题材,中国不仅有筷子诗、筷子谜语、筷子故事、筷子杂技,而且还有筷子舞。这种舞蹈原是蒙古族历史久远的男子独舞,后来发展为男女集体舞。表演时舞者手持一束束筷子,伴随乐曲,用力击打,时而旋转,时而跪蹲,动作刚劲,节奏强烈,有浓厚的草原生活气息。可见筷子也促进了中国其它文化、艺术的发展。也许正是由于上述种种原因,西方国家的人们对中国的筷子越来越发生浓厚的兴趣,有些国家近几年来还掀起“用筷热”,一些企业、学校和政府有关部门竟建立了专门教人学用筷子的“培训中心”。

版权 © 净月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得一芳鱼庄
地址:吉林省长春市新立湖水库加油站南八十米
电话:85634888/82726222